欢迎登录 西安教育网!
用户名:
密码: 忘记密码?
  登录    记住我的登录状态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及其当代研究价值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及其当代研究价值

西安市西电中学(710077)巩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论述了当代教育教学中值得借鉴的方面,以便更好地促进教育教学的健康、顺利发展。

关键词:赫尔巴特简介;教育思想;研究学习

约翰·菲力特力赫·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 1776-1841)是十九世纪中叶和末叶"赫尔巴特学派"的创始人,是第一个试图把教育建立为一门科学的理论家。

一、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是近代资产阶级教育家中第一个试图把教育建立为一门科学的人。古代社会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及后来的夸美纽斯、洛克、卢梭、裴斯泰洛齐等人,都曾提出过自己的教育体系。但都没有形成科学规律的形式。赫尔巴特试图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教育目的论,在心理学基础上建立教育方法论;他不仅指明了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指出了它同其他学科的相互关系,而且提出了科学的术语、定义和分类。

关于教育目的。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教育的唯一的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而这种道德是由五种永恒不变的观念,即内在自由的观念、完善的观念、善意的观念、法权的观念和正义的观念组成的。赫尔巴特还把儿童未来的目的分为两部分,即希望达到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所谓希望达到的目的是一个人有时可以根据自由选择而给自己提出的目的,或者说与职业选择有关的目的。为达到这一目的,教育就必须发展人的多样的、各方面的感受性,培养人的多方面的兴趣。所谓必要的目的就是道德的目的,这是一个人在任何活动中都必须达到的目的。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以各种观念来丰富儿童的心灵,把他们培养成具有完美的道德品格的人。

赫尔巴特把整个教育过程分为管理、教学和道德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他说:"如果不坚强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缰绳,任何功课的教学都是不可能的。"管理的方法,他认为第一是威吓;第二是监督以及与此相连的命令和禁止;第三是包括体罚在内的处罚。他还把威信和爱作为两种辅助的管理方法。

赫尔巴特发展了前人关于教育性教学的观点,把教学作为教育的最主要和基本的手段。他说,没有教学,就没有教育,他认为教学都要发生教育作用的?quot;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他把人们的兴趣分为六类:经验的兴趣、思辨的兴趣、审美的兴趣、同情的兴趣、社会的兴趣、宗教的兴趣。为发展学生的兴趣,他认为首先必须培养学生的自动精神,因为"津津有味地学习的东西,能够很快地学会巩固地掌握"

赫尔巴特以统觉来阐明教学过程,提出了教学阶段的理论。这就是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明了就是向学生明确地讲述新的教材;联想就是通过教师和学生谈话,使学生把新旧观念联合起来;系统就是学生在新旧观念联系的基础上,去寻找结论、定义和规律;方法就是把已学得的知识应用于实际,培养学生有逻辑地、创造性思维的技能。赫尔巴特所规定的这些阶段,由他的学生齐勒(Ziller)修改为预备、提示、比较、总括、应用五段,称五段教学法。

他认为道德教育不仅直接影响儿童的心灵,而且能指导他们的感情、愿望和行为,形成他们的性格。道德教育的方法应该依靠学生已有的美德。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找到学生的善良特征,甚至学坏了的学生的善良特征。用一个火花燃起另一个火花。道德教育的方法,他认为包括以下几种:约束学生;限定学生;规定明确的行为规则;使儿童心灵保持"宁静和明朗";以奖励和谴责去"鼓舞"儿童的心灵;劝告规律的生活方式,家长要保证儿童合理的生活秩序,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分辨是非,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袭。赫尔巴特所建立管理儿童的制度曾经广泛地推行着,这种制度的缺点在压抑儿童的创造性,使他们绝对服从成人的权威。

二、当代研究价值

当前,我们正处在建设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特别是他的教育的本质、教学阶段的理论以及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教育目的论,在心理学基础上建立教育方法论,不仅指明了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指出了它同其他学科的相互关系,而且提出了科学的术语、定义和分类,这对于我们当前的新课程标准的改革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开展对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的研究,有助于促进当前的新课程标准的改革实施。我们进行新课程标准的改革实施,不仅要立足自身,挖掘和整理中国历代优秀文化教育传统思想的精华,古为今用,实现传统教育与现代化的结合,而且在对外开放中,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的先进教育思想和教育成果,洋为中用,实现教育的现代化,从而使中国和世界教育思想互融互合和重建重构。

其次,开展对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的研究,有助于当前的新课程标准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西欧近代教育史上,课程始终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赫尔巴特以前的许多教育理论家如夸美纽斯、洛克、卢梭、裴斯泰洛奇等人都认为,与从前的生活相比,孩子们更容易理解的是当前的生活,因此他们主张历史知识不应该过早地教给孩子。赫尔巴特深受18世纪新人文主义的影响,他认为学校教育必须传授自然知识和人文知识才有助于道德目标的养成。他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特别认识到,历史作为人类共同的导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类的生存状况和相互关系,培养民族认同感,并最终克服狭隘和自私,古典文学作为培养同情心的手段,能够促进道德的养成。为此他还专门设计了以历史人文课程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并且在前人思想的基础上,以其心理学为依据,赫尔巴特提出了较为完整的课程理论。赫尔巴特的课程理论的一个基本主张是: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与儿童的经验和兴趣相一致。他指出,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与自然的接触和与人的交往,获得了经验和同情(后者实质上也是一种经验,只是更倾向于伦理和社会方面),这是教学活动赖以进行的基础。另一方面,与卢梭不同的是,赫尔巴特认为,儿童早期的经验并不是完美元缺的,这种经验往往是分散的和杂乱的,因而需要教学加以补充和整理。在此基础上,赫尔巴特指出,课程的内容必须与儿童的日常经验保持密切的联系。而真正符合这种需要的则是直观教材。直观教材的运用,将使儿童的经验变得更为丰富、真实和确切。因此,应当在课程内容中排除诸如罗马皇帝、天堂的天使这样一些脱离儿童经验的内容。课程是文化的产物,它储备着事物的意义和以往解决问题的办法、途径,拥有这些资源的社会群体极为赞赏它们。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积累的资源越来越多,如果不进行分门别类,那就根本无法驾驭。那么,如何使课程“具有”兴趣,或者说使课程与兴趣保持密切的相关呢?在这方面,赫尔巴特依据他的兴趣分类理论,对相应的课程内容作了有意义的探讨。他主张,根据经验的兴趣,应设自然、物理、化学和地理等课程;根据思辨的兴趣,应设数学、逻辑和文法等课程;根据审美的兴趣,应设文学、绘画等课程;根据同情的兴趣,应设外国语(古典语言和现代语)、本国语等课程;根据社会的兴趣,应设历史、政治和法律等课程;根据宗教的兴趣,应设神学等课程。

赫尔巴特之所以被人们称为“科学教育之父”,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赫尔巴特的整个课程与教学论思想就建构在联想心理学的基础上。在赫尔巴特的眼中,道德是贯穿所有教学行为的中心和主线,建立在人类兴趣和经验基础上的课程体系,实质上是彼此联结并最终服务于道德目标的,并且正是依靠统觉理论,经验兴趣上升为道德才有了必要的途径和方法。由于儿童的个性和认知发展重复了种族发展的历程,因此以历史课为中心,以文学课等为手段,依照从低到高、从简单过渡到复杂的统觉形成过程,赫尔巴特将大部分课程进行了有机联结并创建了严密的课程体系。

第三,赫尔巴特提出的这些相互联系的课程体系,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课程改革运动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们从分科教学的传统出发,强调各学科的相关与集中,这确实是课程论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同样他的课程理论对我国当前的课程也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

方,如在课程的设置、教材组织等方面,某些合理内核同样是现代课程论在课程改革中可以应用的理论基础。

现在,课程改革出现了基础化、选修化、综合化和跨学科化的趋势,尤其是在知识出现了高度分化、高度综合趋势的情况下,各学科各门类之间的知识交叉渗透性日益增强,在学科中更加需要加强相互之间的联系和渗透。不仅在文理各科之间要相互联系,打破各科之间“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而且即使在文科学生中,也需要在文、史、哲上具备坚实的基础,并对一些新兴学科,如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也要了解,这样才能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赫尔巴特学派课程论的精华有助于我们去不断地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和连贯性,这对现代的课程设计也有积极意义。在教育改革中,反对传统教育给我们造成的形式主义、教条主义、忽视儿童主动性等弊端是十分必要的。但也不能忘记,在传统的教育思想中仍有许多珍宝,符合人的认识规律的,这仍有必要加以充分的认识。正如恩格斯在谈到黑格尔哲学时说的:“人们只要不是无谓地停留在它们面前,而是深入到大厦里面去,那就会发现无数的珍宝,这些珍宝就是在今天也还具有充分的价值。”在教育改革中,如把赫尔巴特主义的精华与糟粕一起摒弃,只会导致教育理论的不断循环往复。只有吸取每个时代的合理思想,并根据时代的发展需要,不断加以发展和完善,才能创造出适合于我们时代所需要的,符合教育规律的新的教育理论。

总之,需要注意的是:任何一种教育思想,之所以能出现好的效果,并不是教育思想本身单一的因素而引起的,它必然涉及学校的办学(教育)理念、教学管理、德育工作、激励评价以及校本教研等多方面的因素,只有各种因素共同作用,才能使教学教育思想产生最大化的效果。我们必须在学习先进模式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深入学习,选择、借鉴、创新性使用,并辅之以其他因素,才能有所用,不然会劳心劳力,适得其反。

 

参考文献

[1] 单中惠. 走近外国中小学教育[N];社会科学报;2007

[2] 蒋晓.赫尔巴特学派课程论评述[J].课程.教材.教法 200902

[3] 李松林.课程与教学——多维度助力推进新课程改革[N];中国教育报;2007

 

(工作单位  西安市西电中学)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