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 西安教育网!
用户名:
密码: 忘记密码?
  登录    记住我的登录状态

潜心教书,静心育人

潜心教书,静心育人----于兰美老师专访

 
记者:您好于老师,近期看到您班学生的校园童诗和小说陆续在《师资建设》上发表,引起很多一线校长和老师还有作家们的关注,能否向大家介绍一下您开始是如何想到要引领孩子们进行校园小说创作的?
 
于兰美:您好!说起校园小说的创作其实也不是偶然。
 
首先,我们德馨小学虽然是一所新校,但始终把“教研”摆放在各项工作之首。这些年,我们一直致力于作文教学的研究,旨在提高学生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应该说学生是有了一定的基础。
其次,就我本人而言,对于儿童文学创作的研究也是兴趣盎然。我不仅注重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作兴趣,而且重视指导细节刻画。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我们班的孩子在细节刻画方面已经做的比较好(而这恰恰是小说创作一个必要的条件),已经能够比较娴熟地运用语言来进行表达。
与此同时,我接触到了雷夫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书中提到了雷夫给学生留的平装书作业是最受学生喜爱的一项作业,也是学生保留时间最长的一种作业。于是,我就想到了要引领我们的学生进行校园小说创作,因为生活在校园中,创作的素材永远不会枯竭,而且还可让学生永葆创作的兴趣。
记者:从您的介绍中可以看出您一名非常有心的老师,那您在日常教学中是如何做到把儿童文学创作和语文教学结合在一起的呢?这两者之间是否会发生冲突呢?
于兰美:提起儿童文学创作,好多老师往往感觉离着我们很遥远,那应该是作家的事。其实,儿童文学创作就在我们的身边,和语文教学息息相关。下面,介绍一下我是如何将儿童文学创作和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的。
一、游戏进课堂,激发学生的文学创作兴趣
我们班最初的文学创作是从游戏作文开始的。对于学生来说,游戏永远是受欢迎的一项活动。将游戏引入课堂,引领学生把玩游戏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转化为创作的素材,既可以降低创作的难度,又可以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创作的快乐。
在游戏作文实施的过程中,我一直坚持因材施教,分层进行的原则。在二三年级的时候,我们玩的游戏很简单,重在引导学生进行片段训练。因此,一个游戏经常分成好几段才能玩完。像画鼻子(注:事先在黑板上画好一个缺少鼻子的动物头像,用布条蒙住一个孩子的眼睛,让他到黑板前给头像画上鼻子),这是幼儿园就玩过的游戏,可以说是司空见惯。玩的过程中,我特别关注细节的指导,将整个游戏过程分解为“蒙上眼睛”“走到讲台”“走上讲台”“画鼻子”这样几个小的环节。一节课只玩一个小环节,手把手地教着孩子观察、表达。比如:在老师给孩子蒙眼睛的时候,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老师的动作,包括是如何拿出丝巾、如何给同学系上,让那个被蒙住眼睛的孩子说说蒙上眼睛的感受等等,让孩子们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把自己的观察所得及时写到稿纸上,这就是一个片段。
到了三年级下学期以及四年级,则可以将一个简单的游戏(比如:画鼻子)分为几个环节做完,每做完一个环节还是引导孩子充分交流,老师及时在黑板上记录下孩子交流过程中的好词佳句(增强孩子的积累),游戏结束后就可以动笔写作。
到了五六年级,则提高要求,玩一些比较复杂的游戏,像三局两胜的拔河比赛、贴膏药、动物模仿秀等等,不仅要求学生课堂上积累好词好句,还教给一些观察、表达的技巧,进行布局谋篇的训练。
我们先后玩过的游戏还有掰手腕、老鹰捉小鸡、纸上立足、夹黄豆、拔尺子、稻草人等。每一个游戏,学生不仅玩得兴致盎然,创作得更是不胜欢喜,对下一次的创作充满了期待。
二、读写结合,打实文学创作的根基
1.加强积累,厚积薄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名句都说明了积累对于文学创作的重要性。能够选入语文教科书的文章大多文质兼美,对于文中的精彩句段,我总是引导学生将它积累背诵,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不仅如此,我还以课内语言训练为把手,向课外拓展。比如:学完了《三亚落日》(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注意积累描写太阳的有关语句,一个阶段后再拓展积累和月亮、星星、云彩有关的句段;学完《半截蜡烛》(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引导学生积累描写人物悲伤、愤怒、高兴、激动等心理活动的语句。这样,学生积累内化的语言越多,表达起来就越流畅。
2.找准读写结合点,每课一练。
读写结合点可以从以下下几个方面来找:
①每一篇课文在表达上都有自己的侧重点,像同样是写人的文章,《詹天佑》侧重通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特点,先总后分的结构让文章脉络清晰;《钱学森》采用倒叙的手法,抓住人物的两处语言表现他浓浓的爱国情感;《船长》则是通过简短有力的对话和环境的渲染烘托来表现船长的沉着冷静、舍己为人。在学完课文后,我都会引领学生根据文章特点进行一次小练笔,及时巩固课堂上学到的表达方法。
②有的文章结尾意味深长,比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爱之链》结尾:“她轻轻地亲吻着丈夫那粗糙的脸额,喃喃地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亲爱的,乔依……”给人以回味无穷的感觉,则引导学生想象乔依醒来之后的情景进行续写;有的文章中间有空白可以填充,比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的《聂荣臻与日本小姑娘》中关于40年后的重逢的场景描写,我就引领学生扩写。这样,既更好的帮助理解课文内容,又达到练笔的效果。
③有的文章选材特别富有生活情趣,像《祖父的菜园子》,学完课文后就引导学生从生活中选取素材进行创作。如班级开展的一系列实践活动——种植小麦(这个活动我们又分为小麦种植篇、成长篇、收获篇、畅想篇)、生豆芽(这个活动分为泡黄豆、等待豆芽成长、炒豆芽)、春天和学生一起做风筝、放风筝,还有从学生的视角捕捉到的印象特别深刻的事例都可以拿来为我所用。这样的学生的文学创作“吾手写吾心”,写出了生活的精彩,喊出了心底最真实的声音,自然是乐此不疲。
三、校园小说,推动文学创作纵深发展。
在引领学生由课内向课外拓展阅读的过程中,学生接触了大量的小说,并且沉迷其中,难以自拔。
1.引导学生学生从写作的角度进行赏析,关注小说的六要素以及情节的刻画、人物形象的表现,使学生头脑中对“小说”这一文学体裁有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2.鼓励学生动笔进行校园小说创作。首先告诉学生“校园小说”不是只能写校园中的人和事,而是指在这个年龄段里发生的事,从而帮助学生拓宽写作的素材。然后让学生明确:小说当中塑造人物形象是第一位的。写作之前应该有布局谋篇,但也不要“以词害义”,让情节的发展过于受到局限,创作过程提倡顺势而为。
学生对校园小说的创作充满激情,不过,在写作过程中也逐渐出现很多的问题,比如:有的学生写着写着感觉素材枯竭了,有的觉得把文章写散了,还有的写着写着把除主人公以外的人物给写丢了……面对出现的问题,我引领学生对比读过的小说进一步感悟体会,从而领悟到素材的捕捉要靠细致的观察,还可以依靠丰富的想像,写的散是因为想抓的东西太多,应该学会取舍;把配角写丢了,要注意把主人公置于故事情节发展当中,让他经历一些曲折,人物就会出现……
循环往复,在经历了“创作——点评——提升——再创作”这样一个又一个循环后,我们班学生写出来的作品越来越优秀,受到全国小小说作家修祥明老师、青岛作协副主席叶帆老师的高度评价,就连国家级刊物《师资建设》也准备对学生的小说进行连载。学生们逐步品尝到了文学创作的甜头,创作的欲望越来越强,不知不觉间语文素养也得到全面提升。
总之,儿童文学创作与语文教学并不矛盾,他们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记者:通过您的介绍,感觉在您的日常教学中,您做了很多与“应试”无关的工作,这是否会影响到学生的考试成绩?那您又是如何看待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呢?
于兰美:其实,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从来没有考虑过要和考试挂钩,只是觉得这些事情对于学生的发展、成长是重要的,所以就这样去做了。结果,事实证明非但没有影响到学生的成绩,反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历次考试中,我们班的成绩都居于同级部前茅。
我个人认为:从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来看,“应试教育”忽视对大多数学生的培养,只对少数人服务——片面追求升学率;在教育内容上,“应试教育”只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与心理素质培养,它所追求的是片面发展,而不是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既体现一种教育思想,又表现为一种实践模式。它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但决不否定个体的差异,追求“一般发展”与“特殊发展”的统一,注重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是否组织考试并不是区别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标准,我觉得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都不应该排斥考试,关键应该看成绩是通过什么过程来取得的。如果是通过题海战术取得高分,自然就应该摒弃,如果是通过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来提升学习成绩,则就是素质教育。
记者:您觉得对一线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
于兰美: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能够潜心教书,静心育人。现在有好多老师的心思已经没有完全放在教学上,这是一件很令人不安的事情。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一定要致力于教育教学的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这样才可以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人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