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 西安教育网!
用户名:
密码: 忘记密码?
  登录    记住我的登录状态

回眸2012精彩教育语录盘点:大学是为理想而生存的

==校长寄语:大学为理想而生存===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没有一流哲学家思想家就成不了强国”
 
   我曾经对我们的学生说过:“一个国家,有再强的经济、军事,但如果没有一流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那么它就成不了一个真正的世界强国。”同样,如果人类出不了一流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我们就很难解决当今和未来人类所面临的各类重大而复杂的问题。这也是我们要加强人文与社会科学的研究与教育的重要起因之一。>>>详细
 
南开大学校长龚克:“大学生要勇于迈出第一步”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从根本上说还是要提高教育质量,同时大学生也要有正确的就业观念。”全国人大代表、南开大学校长龚克说,如果第一份工作起薪就要1万元,那找工作确实是难,因为这不是社会上错了,是大学生自己错了。

     “同学们要敢于迈出就业的第一步,就业之初做什么工作,我认为不是那么重要。”龚克说,“现在做什么工作,未必一辈子做这个工作,不要把起点看得那么重。很多大学生没就业,就是总在犹豫看有没有更好的。”具体到大学生的择业方向,龚克推荐第一步迈向国家发展的重要行业、重点地区和重要部门。>>>详

武汉大学老校长刘道玉:“大学是为理想而生存的”

    任何一所理想大学都是个性化的。刘道玉心目中的理想大学的基石是:以人为本、大学独立、思想自由、学术至上、民主学风和创造不止。马云在谈创业时的一句话很适合解释刘道玉在武大的经历:“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是绝大多数人死在明天晚上,看不到后天的太阳!”刘道玉就是在后天的太阳升起之前,重重地跌倒了。他的一些学生说,看到刘道玉,让人想起夸父、愚公。愚公命好一点,感动了两个神仙帮他把大山搬走;而夸父则牺牲在追逐太阳的路上。>>>详

华中科大校长“根叔”:教授被称为‘叫兽’这是教育的悲哀

    根叔表示,学术诚信、腐败校长等问题时有发生,但不少人将个别问题普遍化,不经调查便随意炮轰。“把抨击教育当成了时髦,俨然成了社会问题。”“按理说,教育和医疗,本来应该是崇高而令人敬畏的职业,但前不久哈尔滨有个医生被杀了,绝大部分人说杀得好;大学里的教授,也被网友们纷纷冠以‘叫兽’的字眼,这是不是缺乏对人起码的尊重?也凸显出对教育起码的敬畏?”>>>详

 人大附中校长刘彭芝:“卓越校长必须要有历史眼光”

    当前,在全球一体化的现实背景下,关起门来办学校、当校长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一个校长要想成为卓越校长,成为有远见的教育家,必须要有历史的眼光、世界的眼光和未来的眼光,要知道我们中国的基础教育已发展到什么水平,要了解世界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知己知彼,才能知道个人要如何发展,朝哪个方向使劲;自己的学校改革该朝哪儿走,怎么走。我们的培训,就是要给学员们搭建一个看中国、看世界的平台。>>>详细

 

 

===2012年度热门人物和他们的教育观====

 莫言:“作家影响作家 根本在灵魂深处的相似”

     莫言直言,在他的创作过程中,两位大师给了他重要启发,但他最终发现风格不符还是选择了“逃离”。“我必须承认,在创建我的文学领地“高密东北乡”的过程中,美国的威廉·福克纳和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给了我重要启发。我对他们的阅读并不认真,但他们开天辟地的豪迈精神激励了我,使我明白了一个作家必需要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地方。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谦卑退让,但在文学创作中,必须颐指气使,独断专行。我追随在这两位大师身后两年,即意识到,必须尽快地逃离他们。我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他们是两座灼热的火炉,而我是冰块,如果离他们太近,会被他们蒸发掉。根据我的体会,一个作家之所以会受到某一位作家的影响,其根本是因为影响者和被影响者灵魂深处的相似之处。正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所以,尽管我没有很好地去读他们的书,只读过几页,我就明白了他们干了什么,也明白了他们是怎么样干的,随即我也明白了我该干什么和我该怎样干。”>>>详

李嘉诚:“人最大的悲哀是无聊 未来跟明天是两回事”

  

     李嘉诚说,“人最大的悲哀是无聊,患上漠不关心的冷淡症,套上自命不凡的枷锁,在专业、行业和权力的高岗上,掌控庞大社会资源和机会,却失去自重心,那些沉醉在过往,滞留在今日,那些对社会问题视而不见、无动于衷的借口大王,一定被社会唾弃和淘汰。”

    他认为,有能力的人,要为人类谋幸福,这是任务。历史中有很多具有创意、有抱负的人和群体,同心合力,在追求无我中,推动社会改革进步。天地之间有一不可衡量、永恒价值的元素,只有具使命感的人才能享有。>>>详 

   白岩松:新学校要变为“心学校”

     此前几天,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白岩松在北京十一学校举行的新学校论坛上,与俞敏洪一样看到了来自基层的力量,他面对1500多名中小学校长,鼓励他们:归根到底,未来的中国在各位、未来的中国在教育、未来的中国就在于由旧学校变成新学校,由新学校变成我们最喜欢的心灵塑造的学校。

  2007年1月6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兰蕙公寓一间小会议室里,李希贵与30多位校长启动了新学校行动研究,“把你的行动拿出来研究,把研究的成果转化成我们的行动”。它确定“从学校的问题出发”,探寻师生抱怨背后的原因,围绕校长、教师、课程、文化、管理等领域,寻求建设理想学校之道。>>>详细


相关新闻